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浏览器打开

(欢迎您)注销

山水入梦 笔墨归心 武隆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让“诗”和“远方”交相辉映

发布时间:2024-04-30 16:35
发布时间:2024-04-30 16:3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白马山贡茶园 摄/代君君

后坪乡文凤村天池坝,一个位于武隆城区68公里处、人口253人的村民小组,但这里年均要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一个普通偏远村组开出“旅游花”,来源于其原生的自然生态吸引,更依靠文化巧妙点睛。“依托苗族、土家族特色民族文化,我们打造的天池苗寨文旅项目,已让本地旅游全新蜕变。”据村支部书记赵俊介绍,截至目前,文凤村已获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村庄等多项头衔,成为远近闻名的游客打卡地。

文化旅游相伴相生,诗和远方交相辉映,文凤村的变化只是武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旅游“三次创业”,坚持文化和旅游相生共兴、融合交汇,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不断增加文旅融合产品供给,推动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如今的这里,文化“美起来”,旅游“强起来”,正实现着文旅融合与全区发展同频共振、互补互兴。

以文促旅 让旅游有灵魂

集武陵风光之秀、大娄山脉之雄、乌江画廊之幽于一身的武隆,是让全国乃至世界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以山为骨,以水为魂,赋予了武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特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是这里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千百年来,在这片沃土生长的历史文化、乌江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如繁星闪烁着熠熠光辉。

山水“颜值”与文化“气质”巧妙结合,就是“诗”和“远方”。据武隆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持续打好“自然遗产”“乌江画廊”“红色文化”“民族风情”四张特色文化牌,形成了完整的文旅体系,通过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做“靓”、在提升文化品位上做“特”、在旅游项目上做“精”,守好生态底色、凸显地域文化,已串联出美丽风景。

位于白马山的茶文化研学基地就是其中一例。跨界融合了农文旅相关产业的这里,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不仅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创造365体育投注消费场景,还让游客有了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带动了周边农户的收益,让武隆旅游有了全新释义。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武隆精心打造文旅新坐标次第花开,以喀斯特文化为代表的天坑地缝成为武隆最具说服力、最有号召力的旅游标识,以后坪乡天池苗寨、土地乡犀牛寨等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市内旅游产品的“爆款”……民族风情游、生态观光游、红色教育旅游等特色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有效提升了武隆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以旅彰文 让文化活起来

华灯初上,仙女山桃源大峡谷内,武隆似乎刚刚苏醒。入口处,人们举着身份证排成长龙,不时踮起脚尖向里张望。场馆内,灯光在烟雨中朦胧,忽有号子声起,雄厚朴实。游人屏息,如痴如醉。

在武陵,欣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仿佛穿越时空,抬滑竿、火锅、纤夫、哭嫁等重庆本土文化,一不留神走过了时间,抬头就是民族和文化的背影。在武隆旅游真正的魅力,就藏身在山水间的文化底蕴。

“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味道。”据武隆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以旅彰文不止一例。在仙女山南麓,一个融观光旅游、文化艺术、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懒坝国际文化艺术度假区里,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通过声、光、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从中得到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旅游体验;在天池苗寨,汇集了“后坪山歌”“后坪唢呐”“后坪木器制作工艺”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来此感受一把“传统工艺”。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让旅游更有“诗意”,也让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

已连续举办18届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5届中国·重庆(武隆)绿色发展实践论坛,常态化举办“仙女山国际露营音乐节”等节赛活动……以节会活动为媒,正让武隆文化走出去、走上去,提振了旅游发展的文化自信心,从而提高旅游吸引力。

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2023年,武隆全区累计实现接待游客44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亿元;景区接待持票游客545.7万人次,吸引境外游客9.1万人次,实现景区收入5.2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3.2%、2.6%、7.1%,均创历史新高。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